返回第两千六八章 争功诿过  天唐锦绣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第两千六八章 争功诿过 (第2/3页)

逊于许敬宗,但论及面皮之厚、谄媚之言,他甘拜下风。

    李承乾也摆摆手,制止两人争执,询问刘洎:“中书令也看过这份奏折,其中太尉有关于倭国之种种条件、限制,你认为可有不妥之处,亦或有何补充?”

    对此,刘洎倒是并无异议:“太尉这份奏折之中谈及对于倭国文化、历史之引导,可谓切中要害,从此倭人之文化、历史皆为大唐掌控,数十年后,下一代倭人只知道‘源出华夏’,所有之文化皆来自于华夏之扶持、传授,自认大唐之子民、忠于大唐,而不知其本源所出矣。与此相比,诸如通商、租赁、封国之类已是细枝末节。”

    虽然与房俊之间存在文武之争,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削弱房俊的影响力,试图从房俊手中夺取更多的利益……但刘洎也有身为中书令之骄傲,斗争实在合理范畴之内,但若是指鹿为马、颠倒黑白,则非他所愿,亦不屑为之。

    房俊直接掐断倭国之历史传承,使其文化渊源并入华夏,移其风、易其俗,三五十年之后换了一代人,其不知有“倭”、只知有“夏”,与大唐同气连枝、为一藩国矣。

    这才是最为彻底的灭其国、绝其嗣,往西李靖、李勣之辈所谓的追亡逐北、灭亡其国,实不可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李承乾也很满意。

    他欲“封建天下”,首要便是有可以封国之地,没有,那就必须派兵去打。而大战一起,粮秣军械、辎重供给,伤亡抚恤、封官进爵,每一样都是海量的钱帛,即便如今大唐国家府库与内帑皆充盈富裕,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之下也要伤筋动骨。

    与那些委屈不已嗷嗷叫唤的贞观勋臣相比,房俊此等兵不血刃的手段才最为符合帝国之利益。

    可以用“民选”轻而易举办成,又何必兴师动众、大军伐国?

    不仅是耗费国帑的问题,也容易使得他背负一个“暴君”之骂名,“穷兵黩武”可不是什么好事……

    “太尉既然已经定下基础,那么接下来详细谈判之事,便由中书省接手……”

    话音未落,许敬宗赶紧说道:“陛下明鉴,此等攸关藩国事务素来由礼部与鸿胪寺负责,微臣愿意亲赴倭国接手谈判,详细制定各项条约以确保大唐之利益。”

    如此大功焉能眼睁睁看着被中书省拿走?

    房俊亲自坐镇倭国已经扫平了谈判过程之中的难题,最硬的骨头已经啃下来,剩下的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,许敬宗自然不会任由此等功劳在眼前白白溜走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,论办事能力他许敬宗不逊于人,论抢功更是当仁不让……

    刘洎气道:“可现在倭国尚未成为大唐之藩国,此番谈判更非两国正常之邦交,与礼部与鸿胪寺何干?自是要中书省派人前往继续谈判,以便于缔结盟约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则连连摇头:“中书令此言倒也有几分道理,可见中书省或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